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0371-63752045 0371-63752045
服务时间:
8:00 - 24:00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内页-上部

发布时间:2020-02-24 00:00:00

第九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征稿工作启动,欢迎各地山水画家创作精品参加,为祖国70华诞献礼(组委会电话:0371—63752045  65754017 并请关注近期各大媒体征稿通知)!

名家展厅

资讯分类

通讯地址:郑州市丰乐路与博颂路交叉口路东1号楼郑州市中原书画院  
邮编:450053
电话:0371-63752045 (传真)
63754017(办)
手机:13503814805               
邮箱: 
948057433@qq.com

/
/
/
李鸣泉空中美术馆

李鸣泉空中美术馆

2020-06-08 10:57

李鸣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央电视台书画院宣传部主任、《小书画家》杂志执行主编、《东方艺术家》主编、《东方美术》、《读书人》杂志执行主编、《美术界》、《美术之旅》、《中国艺术》杂志副主编。兼任丝路联盟中国文化合作大使、中国美协旅游联谊中心常务秘书长、新疆石河子大学、天津商业大学、郑州大学等5所院校客座教授、中国田园画会副主席、甘肃国画院副院长、黄山小壶天艺术馆馆长等职。被评为“21世纪中国书画百位诚信名家”和“最具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中国山水画百家”。

幼承家教,其书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美展、书展并获奖。书法刻石于黄河碑林、《红楼梦诗词》等近百家碑林,生平艺事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美术》杂志、《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大观》等国内外近百家媒体介绍,其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各级大展和获奖,并被中南海、中央党校、中央军委、中国美术馆、中央电视台、北京奥组会和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及国际友人收藏。组织过 “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展”、“99中国画、摄影作品大展”、“东方书画艺术大展”等中央电视台和文化部、中国美协的一些重大书画活动,在全国几十家文化艺术团体中兼任职务,多次出访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埃及、港澳台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联展和学术交流活动,编辑有《北普陀藏画集》、《’94新铸联杯中国画油画精品展作品集》、《全国首届自作诗词书法作品集》、《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展获奖作品集》等60多部书画集并出版有《飘泊手记》、《天涯萍踪》、《春去秋来》、《岁月留痕》、《万水千山》散文集和《李鸣泉画集》、《东方艺术家——李鸣泉》、《东方诗画——李鸣泉摄影诗集》等三十多种书画集。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嘉德、荣宝、湖南卫视、和畅国际、辽宁国拍、华辰、锦宏信德等举办的拍卖会,连续四年在英国和美国举办个展,作品倍受藏家和国际友人的青睐。

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五十家》进行过专题播出报道。

 

                匠心独运寄情思

 

     ——李鸣泉“消逝的故乡”作品系列又读  张本平

在当今热闹的中国山水画坛,李鸣泉研究的新课题“消逝的故乡”系列作品显得有些平静朴淡,但品味愈久愈能感受到意趣的丰盈、意境的幽深,从中可以看出他在表现“消逝的故乡”中审美内核上的苦心经营、匠心独运,也可以看出他并不局限于对诗意的阐发,而且还着意突显了保护生态、共筑生命家园的主题。他用“淡雅”装点“消逝的故乡”;用“月亮”表达他的心境;用“雪景”诠释他的梦想;用“黄狗”彰显他的“符号”,每幅作品都充满了对故乡的深深情怀。对家乡民居、老屋的怀念和对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的呼吁与呐喊,体现出他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对人文关怀的一种深刻领悟和崇高追求,这也成为他创作“消逝的故乡”系列作品的主要动因所在。

二十多年前,当李鸣泉因工作而走遍神州大地时,每到一处,总是喜欢到最接地气的古村落、老街巷而去寻古探幽、写生拍照,以使自己思接千载、神游八荒,实现心灵深处的穿越。但是下次再去故地重游时,记忆往往成了回忆,成为了追思。大片大片的古村落、老街巷却因发展而慢慢的的在消逝。李鸣泉用写实的笔法记录下他目及的一切,留下他这半生储存在血液中的珍贵记忆,便成了他强烈创作“消逝的故乡”系列作品的梦想和愿望。他以毛主席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创作方法,用手中的毛笔忠实记录下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愿。为社会留下一些可资参考的记忆,让我们在他的作品中记住这青山绿水,记住这老宅旧园,记住这乡愁。他运用诗意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从而使观众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读画面中那承载着祖辈多少代人的温馨的小屋中动人的故事和走远了的日子。去静静地思索,给灵魂一个安稳的栖息地。因而,习主席在北京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便自然地成为了指导李鸣泉进行这个主题的一条主线,并一直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文思、意蕴赋矛了李鸣泉以灵魂,淡雅则是他追求的一种文化品格。李鸣泉的“消逝的故乡”系列作品共分为四个部分:西部人家系列、中原人家系列、北方人家系列、海外人家系列,共计100幅。具体在表现上,都是在画雪,都是画面中无人,只有那暖暖的灯光和温情的小狗在昭示着人的存在,以墨为主、以淡为宗、以淡雅为格调,追究透明轻淡的色层,注重墨色的运用,以淡逸的水墨来替代故乡原本的质朴与温馨。他从中华文明的源头伏羲太昊的诞生地甘肃天水画起,到陕西终南山宋代北派山水代表人物范宽的家乡铜川止,此为“西部人家”,画早春的雪,表现手法上多以速写为主,体现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由此沿太行黄河东下到周口伏羲太昊灵止为“中原人家”写人类秋天的雪,写这个中华文明成熟的季节,大量吸收了正宗北派山水的传统表现技法,以浅绛山水为主线,并且,每幅画都配上了一首小诗,并以小楷题上,形成了我融诗、书、画于一体的独特面目;黑吉辽和内蒙古为“北方人家”,写隆冬的雪,画关东大地和大小兴安岭的林海,画银妆素裹的“北方人家”,把他对雪的挚爱和强烈感受留在了宣纸上,沉淀在了他的血液中、骨子里。于是,有了他十多年间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超低温而赴北国大地写生采风的难忘经历;海外人家写世界各地的雪和民居,二十来年他游历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切感受到无论我们或是其他各国,对自已民族和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是一个全人类的共同话题。于是,就有了《富士山下》《早春的巴黎郊外》《难忘阿姆斯特丹》《慕尼黑之冬》《莫斯科郊外》《马德里外》《伦敦郊外》《罗马假日》《克鲁姆诺夫之夜》《芬兰城堡》《俄罗斯记忆》等这25幅的“海外人家”系列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各民族,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一带一路”更是把这座桥梁连接的更加便捷、通畅。所以,除了民族生活表象的展示之外,它还应该有关于文化的自觉思考。特别是绘画这种形式,它应该更能直观地把一个民族成员的心灵和情感呈现出来,从《富土山下》到《俄罗斯记忆》,他调动了水彩、油画、版画、装饰甚至摄影等表现手法描绘出异国海外家乡民居风情,勾画出富有文人品性的风貌。其实,这些建筑并不单纯是自然界的反照,更多还是异国文化的象征与文人品性的自喻。这既有生活诗意的表达,也有澄怀观道的坐忘,更有哲理思想的阐发,从而使其作品从当代视觉性构造的流风中转向文思意蕴的经营。

李鸣泉作品中的淡雅是建立在长期观察与体味故乡之情基础上的高度提炼。他以表现房舍的生命、黄狗的情态为根本,在他作中努力做到言之有物、笔端涌情。他凭借细微的观察、深入的描绘来呈现故乡情,而不是靠外在的色相和细谨的描画。因而,他的这种渲淡与勾勒也在淡雅与细微里充满着生命的张力。他以淡染的透明性显示故乡画特有的语言的纯粹性,以灵动的淡墨勾线来呈现一种娴静优雅的情态。淡墨轻染、淡彩晕染使他笔下的故乡似被烟笼雾罩,透露出诗一般的意境。在他创作《月亦不知雪花开》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自己积累的写生稿和采风资料。他生于豫东周口的一个农村。略有起伏的平原地貌,随处可见的白杨树,乡村的砖瓦房、柴草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创作思路。久而久之,他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稿和创作素材。而将这些素材转换成能够打动人的作品便成为了他的创作目标和使命。在这幅作品中,他在写实的前提下注重人文情怀的表现,在使用传统山石、树木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加入写生要素,在传统的“深远法”中糅入适当的焦点透视,使作品符合时代审美特征,适应自己的创作方向,表达出内心的思考。

《月亦不知雪花开》是一件代表作品。为了让画面形成一种张力,具有一定的视觉延伸效果,他选择了满构图。在色调方面,他虽然表现的是中原的雪景,但也想在寒冷中给人以暖意。所以,他在具有水墨变化的黑、白、灰基础上适当运用赭黄、焦茶、赭墨等颜色。他在背景上使用偏冷调子的松烟淡墨,使其和近、中景温润、厚重的墨色形成对比,令画面层次更加丰富既有冷暖墨色的变化,又有厚重和通透的呼应。近景的篱笆用大线条绘成,以少量墨色表现明暗。他重点刻画占据主体位置的杂树。在传统的画谱和画作中,很难见到对杂树的表现。虽然没有借鉴和参考资料,但也意味着没有约束,可以完全从写生入手进行创作。他用简练的线条让笔墨语言的个性更加明显、耐看,画面整体也更为饱满、丰富。中远景处描绘的是数间民房。他认为,中远景既要有丰富的内容,又不能喧宾夺主,既要表现出地貌特征又不能拘泥于现实景物。所以,他将视角进行纵向拉伸延展,使远处的大地呈现出三到四个层次,既有初融的雪地又有明显的豫东平原特征,从而将画面自然分割成数个块面,避免了空洞乏味问题的出现。

此作的创作经历让李鸣泉体会到,地域性元素是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民风民俗、历史传承等的综合体。它对于生活在这个地区的艺术家的个性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画家围绕地域性特点进行构思、创作,将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苍茫的雪地、整齐的杂树、错落的民房,浓绿的柏树不经意地穿插其中,村里不知谁家的炊烟袅袅升起……这些都是他记忆中故乡的画面,都是他故乡的美景。

阅读图像是我们如今不能回避的一种信息传播途径与审美经验。但传统中国画的图像审美则又是当代科技所难以复制的。尤其是“消逝的故乡”系列作品,无不充满了中国文化观照自然、超越视觉的智慧。李鸣泉认为:“艺术是各民族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一带一路’更是把这座桥梁连接的更加便捷、通畅。所以,除了民族生活表象的展示之外,它还应该有关于文化的自觉思考。特别是绘画这种形式,它应该更能直观地把一个民族成员的心灵和情感呈现出来,让观众通过画面进入一个奇妙的境界——这份工作哪怕是由一个外族人的手来完成,同样也具有其直达心灵的功效”。

不留人工意匠的天然之美是“消逝的故乡”系列作品画的最高境界。李鸣泉深谙此理。他努力完成了从超越视觉到超越自然的审美跨越。他的这种文化追求表达了当代画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以及这种传统的当代社会意义。

 

 

 (本文作者张本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创作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作家、书画评论家,是国家任命的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地址:郑州市丰乐路与博颂路交叉口路东1号楼中原书画院
     电话:0371-63752045   13503814805          
     邮编:450053 中原书画院官方网站:www.zyshuhua.com   邮箱:9480574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