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0371-63752045 0371-63752045
服务时间:
8:00 - 24:00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内页-上部

发布时间:2020-02-24 00:00:00

第九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征稿工作启动,欢迎各地山水画家创作精品参加,为祖国70华诞献礼(组委会电话:0371—63752045  65754017 并请关注近期各大媒体征稿通知)!

院藏名家精品展销

资讯分类

通讯地址:郑州市丰乐路与博颂路交叉口路东1号楼郑州市中原书画院  
邮编:450053
电话:0371-63752045 (传真)
63754017(办)
手机:13503814805               
邮箱: 
948057433@qq.com

imgboxbg

搜索

so
imgboxbg

名家推荐

北京-焦可群

2020-06-08 10:03

   焦可群,1930年生于陕西西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术顾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原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收藏热线:0371-63752045 / 0371-63754017

 

 

  情注丹   系神州

       

 ——焦可群教授其人其画   张本平

 

 我与焦可群教授结交多年并成为挚友,每次进京都成为他家的座上客,我们中原书画院有什么重大活动也都邀请他来参加。

去年,我院聘他为名誉团长,组成艺术代表团,应邀赴珠海举办书画展览,获得成功。他精湛的书画艺术、高尚的人品令人赞叹不已!今日赴京到他寓所重拜老友,话题在愉快的氛围中谈起。  

    焦可群先生1930年出生在陕西西安汉代未央宫遗址旁的焦家村。从幼小记事时,他就热爱民间美术,最喜看妇女剪窗花、绣花。鞋头、枕头的花样是他处于尚美朦胧时期的美术摹本,端午节妇女做“香包”使他对艳丽的色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是他一生从事美术事业的起点。

    1939年,他随父进入古都长安,在陕西省立第一实验小学读书。在这里,他除学习新

的文化知识外,美术课是他最初的创作园地。入中学后对民族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

安碑林、大雁塔是他最初接受伟大民族传统洗礼的场所。少年时代在西安的生活奠定了他热爱民族美术的基础。他从小临摹《芥子园画传》,同时也搞风景、人像写生,学书画的兴趣十分浓厚。

    1949年5月西安解放,他独自画了两个大幅漫画墙报贴于城头,引起众多的人们观看,大家赞不绝口。1949年,他参加了革命工作,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文艺工作室任美术创作员,同年加入陕西省美术工作者协会,从此正式成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开始了美术生涯。屈指算来,已经在美术园地耕耘48个年头了。

    在带有军事生活方式的培养革命干部的西北最高干部学校的环境中,他系统地学习革命理论,奠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基础。4年的专业内容主要是创作漫画、宣传画、连环画、

舞台美术等艺术实践,提高了造型和创作能力。

    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这个最高美术学府,经过5年的学习,系统地打下全面的美术基础。

    首先接受了3年严格的素描训练。韦启美是他最初的素描老师,王式廓使他造型基础得到进一步提高。

    他进入的是建国后第一个五年制的中国画系。主要导师是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张仃、刘凌沧等老一辈国画大师。在他们的教导下,他学到了全面的中国画基础知识和技能,高级的教学、严格的训练、集中的学习,奠定了他一生从事美术工作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1958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的焦可群留校担任教学工作,做李苦禅教授的助教。

    在上大学时,本是人物、山水、花鸟全面学习,毕业后究竟向哪个方面发展,尚未确定。在长期跟随李苦禅大师教学并学习的过程中,他确定了主要从事写意花鸟画的道路。

    1960年焦可群协助郭味蕖先生主持办科的工作,得到向国内更多的花鸟画前辈学习的

机会,受益匪浅。

    1961年,焦可群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文革后期,中国画系从停顿中重建。他先后担任过中国画系筹备组组长、系副主任、系教研室主任等职,一直从事花鸟画的教学、创作和研究。1988年,兼任中央美院陈列馆馆长。

焦可群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入学习民族美术传统。系主任叶浅予先生主持的中国画系,实行的是传统、生活、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他走的也是传统、生活、创作三结合的道路。李可染先生在教学中教导:“对传统要以最大的力量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青年时代的焦可群,主要是打进传统去。他普遍研究了古代民族绘画的精华。文革前美院师生去故宫是免费的,故宫博物院是他研究民族优秀传统美术的最佳场所。在广泛研究现代国画大师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徐渭、八大山人的艺术,上溯唐、宋、元,对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作了深入的探讨。

为研究传统,他无数次去故宫绘画馆和历代艺术馆,又去了敦煌、永乐宫、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祖国艺术宝库。他临摹过不少院藏和系藏珍品。最使他神往的是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的作品,他临摹过多遍。

身处国画系,使他有很多机会学习“活传统”。每当国内老一辈画家来系讲学、示范,都是他学习的极好机会,眼观手摹,受益良多。但最直接和最多的受益是他的恩师李苦禅先生。李老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总结皆由他协助制订,教学辅导由他担任,跟随上课也是听课。

    1960年,苦禅先生要他给安排一个画室,为的是集中创作一批画。这更是焦可群先生学习的大好机会。每天上午,他给先生磨好墨,铺好纸,八九点钟先生来到画室作画,他在旁侍立。先生濡墨运笔,他历历在目,默记在心。默记先生的画法,临摹一遍,挂在先生的画旁以作对比,第二天再请先生指正。他的摹品几可乱真。

    他反复临摹苦禅大师的画,对笔墨、构图和艺术处理手法得到较为全面的理解。

    1978年,院里请北京科学教育制片厂拍摄系统记录李苦禅艺术的教学影片。影片由焦

可群担任编剧。这个任务很艰巨,就是要把苦禅先生的艺术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形象化

地展现在艺坛,也等于把多年来对苦禅大师艺术的学习所得做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在写剧

本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和导演一起向苦禅先生征求意见,这令他领会大师的艺术精髓又一

次得到提高。

在历时一年多的拍摄过程中,苦禅先生重新作画。而这次作画是有系统性的。拍完影片,他等于作了一次学习苦禅的总复习。在拍外景时,焦可群跟随先生到桂林,看到先生与祖国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大师风采。先生和渔民共坐漓江旁,边谈边抚摸渔民手上的鱼鹰。摄影师站在没膝的水中,拍下了珍贵、生动的镜头。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科教影片《苦禅写意》是苦禅先生艺术经验最珍贵的资料。焦可群跟随苦禅先生学习的经历,是先生的任何学生所没有的。苦禅先生仙逝,焦可群以悲痛的心情写了《李苦禅艺术的时代特征》一文,收录在《李苦禅纪念文集》中。    

李可染先生关于学习传统的名言下半句是“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光有勇气不行,还得有正确的途径,这就是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传统的技法和新的生活相碰撞会产生新的艺术火花。焦可群在一手伸向传统的同时,另一只手始终没离开生活。他在学生时代就每年下乡深入生活。在他专业从事花鸟画教学创作之后,还特别重视师法造化——向大自然学习。

    1960年焦可群先生带领学生去黄山,除领略山川秀美、开阔胸襟外,特别着重于山花野卉的写生。从未见过的天女花、黄山杜鹃、天目杜鹃等传统中所没有的的山花野卉出现在他的画面上。

    1961年他又带学生去富春江,对江南花卉作了大量写生。为了了解苍鹭等鸟类的生态,他特别到广东新会有名的“小鸟天堂”写生。为了解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他到西双版纳、海南岛写生,足迹远至西沙群岛。

    当我看到他盈箱累箧的写生稿时,他说:“这些生活积累只不过是原料。要从中选矿、冶炼、细加工成为艺术品,还得花费大得多的功夫。”

    他的作品确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雄浑、酣畅的笔墨功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这正是他数十年来深入研究传统不放松、深入研究自然不放松、精心创作不放忪的结果。

    他的作品感人之处不仅在于他不放松的精神,还在于缘物寄情。他描绘的是物,抒发的是作者之情。他喜欢荷花,喜读古人赞美荷花的诗文。汉乐府“莲叶何田田”和宋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意境深深地打动了他,更为周敦颐赋予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风所感动。每逢盛夏他都要去名园赏荷,寻求新的诗情画意。他笔下的荷花总是追求一种

精神境界,或淡雅、或静谧、或苍茫、或艳丽,使人觉得画外有画,意蕴无穷。

焦可群以画鹰著称于世。他笔下的鹰既不是前人的翻版,也不是客观对象的描摹,而是综合鹰的特点,结合个人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的再创造。他不仅研究各种鹰的特点,更喜在山野中观察雄鹰屹立、翱翔的神采。他所塑造的鹰往往被赋予一种人格化的英武之势与阳刚之气。他用老辣多变而又恰到好处的笔墨生动地刻画出鹰的神态、结构、质感与威猛之势,同时又使人品味到蕴涵于笔墨中的韵律之美。这一切是为了创造一种雄踞于莽莽昆仑的博大气魄,屹立于秋山之巅远眺千里的雄伟英姿,搏击长空一往无前的气势。观他的鹰作之赏心悦目,遐想无穷。

他说,意境是花鸟画的灵魂。他在创作一幅画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创造一种境界,画鹰、荷如此,画其他亦然。《幽幽版纳》中隐现于南国茂密雨林中的白腹锦鸡,《阳春将至》中穿梭于祁连山灌木丛中的蓝马鸡,抑或是栖息于西沙群岛丛林中的鲣鸟、悠然戏水的天鹅,以及徜徉于农舍篱下的母鸡和鸡雏,所有这些,都能把你引入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画意诗情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至于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正中的巨幅《春满神州》,则通过群鹤翱翔表现出祖国一片繁荣昌盛的热烈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他认为,意境的创造有赖于完美新颖的构图、形神兼备的造型和娴熟老练的笔墨技巧。绘画语言要素具备才能形成完美的中国画艺术。为达到这一点,首先要具备热爱伟大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滋养自己,是作为一个中国画家的魂魄所在。在技法上立足于传统,着眼于创新。焦可群耗费了数十年的精力,他清醒地认识到面向生活和紧跟时代则是创新的原动力。

    当今艺坛,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焦可群在走自己的路。这条路就是,立足传统,面向生活,紧跟时代,不断创新。

焦可群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形神兼备,体现了人格的力量。荷不仅仅是单纯意义的荷花,而且是君子高洁品格的象征,鹰则透出一股英雄气概;而母鸡、小鸡则被赋予母性的柔情和童稚的纯真。意境的和谐,是他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他说,画家面对世界应是充满感情的,要把画家对美的感受通过画笔传达给观众,引起心灵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那种以丑为“美”,自己不知所云,观众更无从理解的所谓艺术是经不起时问考验的。有人连最基本的造型能力都没有,任意歪曲形象,却声称他的艺术“美在似与不似之间”,殊不知这正是齐白石所谓的“不似为欺世”之作。

笔者看焦先生作画,只见运笔自如,随处点染,画成却形神毕现,处处严谨。问以何故,这又引起了他的谈话兴致。

    他说:“好的艺术作品看起来如行云流水,轻松自如,自然流露而不事雕琢,但就创作态度而言,必须是严肃的”。他给自己提出“三严”的要求:即创作态度要严肃,艺术处理要严谨,要求标准要严格。作画一笔一墨都是艺术,一枝一叶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下笔就必须兼顾造型、质感、肌理、笔墨、构图等诸多问题,行笔疾徐均视画面需要落实在一个准字。要做到这一点,要花一生的精力,谈何容易。他说自己不满意之作不可胜数,秘不示人而已!他认为,要把艺术的规律和生活积淀融会贯通,藏丘壑于胸中,出之于笔下,方能左右逢源,无雕饰之气,有慑人之力。如果舍本求末,游戏笔墨,盲目求“变”,是不能画出好画来的。

    焦先生认为,艺术的成功之路是漫长的、艰苦的,甚至是寂寞的。如果有人想投机取巧,不重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不重视广博的修养,想一蹴而就成为大画家,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根深,形成不了叶茂。”焦先生经常这样教导他的学生。

    笔者为他在绘画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深为感动,用四句话来概括:视野宽,意境深,功底厚,修为高。

    焦先生的作品经常在海内外展出和发表,深受群众和收藏家喜爱。但他认为,艺无止境。时代在发展,艺术也在发展,笔墨当随时代。他虽已届老年,仍壮心不已,把今天当作自己艺术的新起点。他倾心于艺术的耕耘,淡泊名利,仍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探索前进。我衷心祝愿他的艺术之树长青!

 

(作者张本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作家、书画评论家。
 

 

 

 

 

北京-焦可群《远瞻千里》68x136cm(价格面议)

 

 

北京-焦可群《缘天》105x200cm(价格面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