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情墨韵 婉约大美
——张剑锋书学思想及创作实践探析 张本平
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张剑锋研习书法四十多年,传承与创新、思考与实践,都非常花力气,在中原书坛盛年书家之中,他不仅是一位既有历史情怀,又有当代意识的书法艺术探索者,而且还是以一位“思者”的身份引领中原书坛的发展。他强调书家应具有修养、功力、才能,应在历史、时代、个人风格三者缺一不可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艺术之路。他在书法探索中勤恳、专精,尤其在行草、篆隶艺术方面,呈现出他在把握规范尺度与表达艺术性情方面的控制能力,尽情地让书法情怀、观念、技巧、形式交织互动,借古铸今,打开一片新的书法天地。
现代环境、现代人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这个时代的气息。曾有一位大师说过“古人的优点加上个人的毛病”就是个人的风格。你不把古人的优点学到手,完全一味的随心所欲、张扬个性,那你的书法虽然个性突出,但没有传统根基,不能称为好作品。传承的本身,在每个时期都是变化的,每个时代的字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当前临米字的人很多,全国各地都在学,那么你是否写的就和大家一样呢?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的学养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写的字肯定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一味地去追求自己所谓的风格,风格不是创造的,是自然形成的,就是按照传统的技法学下去,继承传统,师法自然,肯定会水到渠成,自然就形成自己的风格了。所以张剑锋始终坚持继承传统、贴近传统,并每天“用自己的毛笔去丈量与古人的距离”。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传统功底和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
张剑锋1958年出生于安阳市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受父母影响,酷爱书画。并喜欢武术、戏曲、舞蹈、摄影等艺术。他虽然不是一个纯粹的、职业的书法家,但他骨子里与艺术有缘。中学时他的毛笔字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上山下乡时他写的大字报、标语等,也锻炼了他的书写能力。他是学法律的,在政法战线上工作了近20年。在他的人生生涯中,前期很长一段时间从事的都不是与书法有关的工作,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写字临帖。七十年代末,他开始正式接触书法,当时在安阳市群众艺术馆,正好是张海主席举办的书法培训班,从那以后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算是对书法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在连续三届培训班里,他逐渐了解汉字的渊源、各种书体、各种流派的书法基础知识。张海主席还经常邀请一些书法名家王学仲、陈天然、刘顺等来培训班授课指导,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张海主席还积极推荐他们去外面参加书法大赛或者活动,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1984年中原首届书法大赛对中原书法界而言,是一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赛,由此掀起了中原地区学习书法的热潮。而他在此次比赛中拿了三等奖,当时他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可以说张海主席是他的恩师,是他迈向书法艺术殿堂的引路人。
张剑锋1999年调入河南文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以笔为友,以墨为乐,他遵循自然,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与创造。虽然没上过一天的艺术学校,但他把练习书法作为锻炼身体与修身养性的途径,在不断地提气、换气、运气、呼气的吐纳之中,实现内外兼修。这种对待书法的真诚态度值得称道。他尊重、坚持和发扬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他的书法从临习唐楷入手,对柳体更是厚爱有加,也是用心最专、用功最勤的。他写柳体,主要是受柳公权“心正则字笔正”人格的影响。柳体的风格整体是正大气象、规范俊秀,在过去几乎都用柳体书写碑文,以表示对先人的尊敬。柳体中宫收紧、四肢舒展的特点,给他启发很大,所以当时涉及柳公权的字体他都非常感兴趣。他是追求完美之人。经过几十年的心追手摹,张剑锋的书法便自然有了柳体的气韵法度,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作品呈现线条美、形式美、意境美。近年来,张剑锋又将行草的笔法糅进书法创作之中,使其作品更加有了疏朗有致、厚重稳健、流动飘逸、大气如虹之风貌。他自由地出入于古典与现代意识之间,笔下流出的既有文人的温雅散淡,又有深具现代感的奇崛烂漫。如他这个人,无论当政法干部、做文联领导、做活动、搞教学,还是主持会议,都很认真,却又似闲庭信步。他逍遥地行走着,有时古典、有时现代,但你已经很难分清哪是古典哪是现代,因为两者已自然地融会在他一身了。
张剑锋深知从艺者“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除苦学柳体经典外,他还注重从历代先贤的书法精品中汲取营养,先后临习魏碑、汉隶,“二王”、米芾、欧阳询和赵孟頫等碑帖多年。又临了一些像郭沫若、于右任、沙孟海等“大家”的字。张剑锋学习传统不是简单模拟,只求形似,也不是专注于一字一派,而是努力做到在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从分析思考中博采,在取长补短中练艺。此外,他也很善于向同时代的前辈、同辈书家学习,在丰富、博大的艺术百花园吸取营养。品读他的书法作品,心旷神怡,受益良多。他用笔大胆,结字大方,作品中流露出大气开阔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他的行草书下笔沉着率意,行笔节奏感极强,如行云流水,纵横驰骋,结字灵活,左摇右摆,神采奕奕,表现出强烈的动感。隶篆起笔与其大篆有相通之处,多用方笔,厚重沉着,线条质感很好,掺以飞白,表现出极强的金石气和苍茫感。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各种书体融会贯通并最终实现风格相同,对于张剑锋来说,他同时完成了书法艺术风格、花鸟画艺术风格和书法理论研究风格的统一和同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美学风范:创作过程轻松自然;用笔大胆厚重沉着而又不失飘逸之感;金石气息极重又具有浓烈的与时俱进的味道。这样的美学特征大而化之可以概括为“融汇古今,化古为今,以今融古”。
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地位越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张剑锋先生数十年来辛勤耕耘在中国书法艺术研究的沃土上,不骄不躁,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可以说,张剑锋先生对书法活动的自觉介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进程中自然地饱含了平民意识和文化内涵,加重了书法艺术的厚重感,使其不至于偏离正统的发展轨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剑锋先生的意义是现实性的,他对书法的影响在于当代。
痴迷成大器,辛苦铸辉煌。我很惊讶,张剑锋在文联、书协担任如此多、如此高的职务,事务性工作繁忙可以想象得到,然而他又创作如此多的书画精品,我想,除了天赋外,勤奋才是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数十年的翰墨苦功、厚重博大的中原文化滋养和文人的情怀与胸襟,成就了张剑锋在书法艺术之路上的梦想。行草书已形成他自己的“剑锋样式”。其总体特点是点画俊秀、舒展流畅、节奏快。他还喜欢摄影,他追求大自然带给他的东西,他要把汉字写好,他把自然美的感受表现到极致。一句话就是把每个字写成活生生的生命。因为用大自然滋养出来的作品才是最优秀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笔法老到、用墨精湛、形神兼备、气韵贯通、气度不凡。在用笔上,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笔法融合篆隶的笔意,兼有章草、今草的简洁之美,笔力豪放苍劲,线条潇洒流动,具有奔驰纵横的气势,将刚与柔、方与圆、虚与实竭尽变化地交织在一起,缭绕牵丝,游刃有余,显示出极强的线条领悟和把握能力;在用墨上,酣稳饱满、枯润有序、虚实相生,展现出其笔力的刚健、力度和气概。在结体上,外收内放,体势茂密,圆浑朴茂、生动跌宕,有势夺千军、气吞山河之雄姿。在章法上,上下呼应,左右顾盼,时断时连,连不乱意,断不失情,浑然天成,极具错落变化之妙。这些作品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彰显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尽显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豪迈气度。每一幅作品皆有雄浑刚健之气势,疏朗洒脱之神韵,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是笔者所崇拜的正大气象、雅俗共赏之书风。张剑锋朴实、善良,为人热情、豪放。一身正气,高风亮节。文如其人,字如心声。他的书法作品不正诠释了他“为人好、美必高”的内心情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