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0371-63752045 0371-63752045
服务时间:
8:00 - 24:00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内页-上部

发布时间:2020-02-24 00:00:00

第九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征稿工作启动,欢迎各地山水画家创作精品参加,为祖国70华诞献礼(组委会电话:0371—63752045  65754017 并请关注近期各大媒体征稿通知)!

画院概况

全部分类

通讯地址:郑州市丰乐路与博颂路交叉口路东1号楼郑州市中原书画院  
邮编:450053
电话:0371-63752045 (传真)
63754017(办)
手机:13503814805               
邮箱: 
948057433@qq.com

/
/
河南--董果银

河南--董果银

2014-08-12 08:01

  董果银,原名宝银,又名国银,笔名鲁银。字思翥,号意舞,别署食隶兽,毛锥侠。1954年11月生,河南临颍巨陵人。中文本科,漯河大学美术系艺术理论教师,中国五体书法研究会副会长,新华艺术网艺委会副主席,《中原书画》责任编辑。寒舍雄心,志存高远,不阿世俗。常站在世俗多米诺效应链之外冷眼观世。人弃我取,人取我弃,笑傲名利争逐,淡泊自守,穷而自乐。常与德国诗哲尼采和中国道圣庄周神交意会。“乘物以游心”张扬想像力。远离名利场,只在文山字林中独吟穿行,长期潜心于西方人学、生命诗学与中国书学的交叉研究。理论之余,染指翰墨,尤喜隶书。书法论文先后入选、入编和获奖。长文和短论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导报》等报刊。书作获“甲骨风”一等奖,“王铎杯”金奖,在第26回中日书画大赛中获银奖。重点书作先后在泰国、日本、加拿大、菲律宾、韩国展出。远离时风,耻与人同。目标既定,不改初衷,寻佳试错,结体构形。锐意创变,书写试验。坚定如铁,九牛难扼。隶写“三体”,别具思致。异古殊今,磨杵划痕。拓荒求索,艺往情深。援笔“意舞”,阿银留痕。

  目前润格 2000元/平方尺

  收藏热线:0371-63752045 / 0371-63754017

  书法与理论的最佳契合

  ——从董果银教授新创“隶书三体”说起 张本平

  当代中国书法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爱好者之多、书法家之多,已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如何推介当代有思想、有学识、有造诣,尤其在书法创作上具有独立的学术成果和艺术品格的优秀书法家,一直是笔者为之思考的重点问题之一。为此笔者站在当代书坛的另一端,以学术的眼光,向我们的读者朋友挖掘当代优秀书家的另一面。而漯河大学美术系教授董果银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十年的努力探索与研究,所开创的“行隶”,具有浓厚的时代精神,并具有成熟的个人风格特征,他又在隶书内部“裂变三体”,这就是:正隶、行隶、漩涡隶。

  纵观董果银教授“隶变三体”的气势,雄强而大度,具有视觉冲击力,在外拓与内恹、放纵与收敛多种对立统一的因素探索中,他下过一番真功夫。他那在讲究外在形式感染力的同时还能注重笔法内涵的成功实践,显示出他的学术视野和艺术胆识。

  书法审美性与人文精神的契合,这是一个难点和困惑,但对于知难而进的创造者来说,也最能激发他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当代书法有相当一部分是专为展览而创作的。展览已成为当代书法重要的交流方式,问题不是否定它的存在,而是有必要探讨尺牍、手札、小幅作品的人文精神是否就此消失。艺术创造尤其是书法创作,高明的欣赏者在感受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还需仔细品评,这就对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品要有内涵。这里,书写的内容仍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书法毕竟有着内容载体的作品,书法本身也要经得起推敲,远观之外还要近察,刺激性的同时还要有耐看性。我们看到了董果银教授刚创作的巨幅作品,其豪放风格给人一种很深的印象。但董果银教授作品中也有不少个人的诗句联句,其中流露出的文人气息是很富感染力的。我感到他对形式感与人文精神、刺激性与耐看性的“度”的把握,也是值得称道的。

  董果银教授的书法博涉多体,但不是简单的真、草、隶、篆的杂交。而是一种内在的熔铸。他开创的“隶写三体”,喜以满章法为之。他的“行隶”与“正隶”一脉相承。“隶写三体”不专师某一家、某一帖,而是在广泛地学习了真、隶、行、草的基础上转益多师,以汉隶为底蕴。虽竭力张扬向外扩张,然因其笔法的厚重沉着,整个作品则毫无轻飘之感。董果银隶写三体在精神气质上相当一致,是以“笔”为根基,但仍以“意”相贯通。“笔”与“意”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势”。最早的书论,东汉蔡邕的“九势”就提出了一个“势”的问题,“势”既是笔法的动感,又是“意”的物化。“势”向“意”延伸,“意”接“势”高扬。

  董果银教授艺术中的开拓性格,也反映在他的理论研究中。 宏观思维,敢立异论、也是他理论研究的一大特色。他探索与研究的“隶书三体”,我以为从长远来看,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少有很大的包容量。这一点在董果银教授的论文中已说过。我们可以把“隶写三体”,当作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或上升层面。去探索,去实践,去书写。当然,敢于立论者,也会出现把握不准的时候,这就要胆与识的共进,识是前提,胆是动力,二者缺一不可。董果银教授作为改革开放时代涌现出来的晚出书法家,理论与实践互补共融。中原沃土的滋养,黄河流域粗犷霸悍的鼓点深深地震动着他,并已深深印在了他的作品中。

  纵观书法史,第一次“隶变”发生在21个世纪之前的秦汉时期,二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次“隶变”发生了。第一次“隶变”是社会学意义的,由篆书转变而为新体——隶书。而21世纪将要发生的“隶变”是在隶书内部裂变三体:“正隶”、“行隶”、“漩涡隶”。这是中国书法繁荣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是艺术学意义上的创变。可以预知,董果银教授所提出的通过第二次“隶变”以及隶写“三体”的实验探写,使汉字书写象征性地成为“纸上的舞蹈”、“无声的音乐。”正如陈振濂所讲的不断地“提供了新的发展起跳点。”

  那么作为今文字之祖,四体中老大,最美之书体——隶书,当代表现又如何呢?这先不说。在新世纪之前,隶书的成果累累,名家高手各领风骚,佳作多多。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隶书越来越不景气了,这些年也是因受流行书风感染而变味变丑了。当前隶书创作也处在低谷之中,俗隶满地,就那几种样式,千人一面,似曾相识,使人懒得端视。不过隶书的这种低谷现状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了,并通过不同的笔会、座谈等方式,来为隶书的现状把脉、分析、寻找走出低谷,回黄转绿、振兴隶书的种种新途径,新拐点。

  隶书有着因“隶变”而辉煌的光荣历史,隶书又有着冷热悬殊,长冷忽热的传奇宿命,它既是一个长期弃儿,又是一个受宠若惊的时代娇子。他曾经秦汉辉煌,它曾经清季振兴。董果银认为,在21世纪里,它将迎来第三次复兴、第二次“隶变”,第一次“疯狂”。隶书的大变革梦想千百年来只是转移到行草书的发展繁荣之上了,而隶书本身的“行隶”梦想,“草隶”梦想,甚至“漩涡隶”的梦想,象八百米深处的矿藏,还远远没有开掘出来呢。21世纪的未来它将在一个新的增长点上点响奋进的礼炮,将在热爱它的中国艺术娇子的心中和手上,坚实地优雅地又是狂放地去展现隶书变革的新姿容,借大正汉隶蓄养给力,环环相扣地去展演“行隶”、“草隶”、“狂草隶”的妙曼之舞。董果银教授预测,在新世纪的第二个第三个十年中,中国书法的繁荣和辉煌,可能隶书将是一个唯美的火热的千姿百态并且如痴如醉的表演者。

  董果银教授在中原书画院创作室对笔者讲:书法就是抒发,抒发就是歌唱。歌唱是内在的、深情的、动心的,而唱歌则是动口的、随意的、外在的。这种差别之于写字和书写也是如此。写字是局部的、外在的、操作的、颗粒的、无动于衷的,而书写则是整体的、内在的、液体流溢的,性灵倾诉的。中国汉字是方块字,每一个字就是一个别致有味的小小空间,可是它一旦进入或者让渡给了这样的书写,心手双畅任情恣性如痴如醉的书写,空间形体就化成了时间的流动。点画化为线条,线条化为踪迹,前后连贯、如歌似舞。此时此刻,书写之手就变成了心灵歌手、生命歌手、自由歌手,书写就变成了歌唱。正像一位诗人所说,在书写中呼吸,是另一种歌唱。

  他接着说:书写之所以成为歌唱,就是因为一旦进入这种如资神遇的东方式书写,就会马上把“生而自由,却处处生活在枷锁之中”的人从尘俗的患得患失中解脱出来,由书写而为心灵的舞蹈划出一片精神的乐土。把笔挥毫的人完全借助于书写,来进行生命的深呼吸和自由的歌唱。中国书法的线条之魅就在于,书写者和观赏者在引动线条和追动线条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跳起了生命之舞,撩动起自由生存的歌唱。中国书法借诗人之口如是说:我以一种古代的姿态迈入你的庭院,我被无数时代书写着,来到你的案边------抚摸你的双眼,浇灌你的心田,引领你的唱赞……

  董果银教授在谈到他创造“隶书三体”时说到:“中国书法以它不可思议的线条之魅的书写是欣悦的书写,是东方人灵魂自由的真诚诉说,是一股生命的激流在心灵深处的涌动。谁投入了这种变化无穷的线条书写之中,谁的生命就应和着心灵跳动的同一节律而歌唱。”

  董果银教授尤喜隶书。综观其开创的“隶书三体”,基本特点为是融汇古今、自立家门。结字宽博大气、下笔斩钉截铁。章法跌宕自然、内涵丰富深刻。欹侧互异,别致穿越、跌宕响快,充满节奏。其字苍茫雄浑、沉着奔放、恣肆纵横、势如破竹。且英洒之气、笔情墨韵,跃然纸上。

  尽管对董果银教授的“隶写三体”有很大岐见和争议,但我却始终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我喜欢他那与众不同的审美表现,喜欢他隶书中深沉的真情和令人遐想的境界。

  目前中国书法的最大弊病是雷同。内容、构思、形式、技法的雷同处处可见,令人乏味。而董果银教授的“隶书三体”可贵之处是不雷同。不象古人,也不象他人,只象他自己。近几年来发表的几十件作品,标志着他个人风格的初步成熟。他的每幅书法都有艰苦的艺术构思过程,受大师陆维钊重结体的启示,他非常重视每一个新写“行隶”的结体。探写、实验,他反对文人书法末流那种“不经意”的墨戏,而是追求深沉,博大而响快的节奏感,追求内涵的力量。为了表达出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得到的启示,他用了近十年时间完成了“隶书三体”的创造,尤以“行隶”独领异彩。我高兴的看到,董果银已脱离了对于真草隶篆的刻板描摹而进入了对理想境界的自如创造。

  艺术的感染力首先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真挚地热爱生活而又富于激情和想象的人,才能创造出令人震撼的书法作品。董果银教授不断读帖、临帖和跳出帖,寻求着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汉字书写。创造“隶书三体”使他激情冲动,然而他又把激情融进苦苦的构思之中。这使隶书增加了内涵的力量,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个性。他上师秦汉,近取明清、借观当代、融会贯通、自出机抒,戛戛独造。其作品在壮行中原活动中巡回展出,以其开张峻爽、凝重疏朗的“行隶”新姿,让人耳目一新。

  个性是艺术的灵魂,个性表现于独创。对他人风格的模仿,在文学上被斥为“剽窃”,而在中国当代书坛却司空见惯。而有个性的书家往往被轻易斥为“不要传统”,这是可悲的现象。对于初学者和提高者来说应该还对,但对真正创造来说就毫无道理了。艺术是书家感情抒发的天地,它不是成法的堆积。一个有出息的书法家,决不会用别人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董果银教授对笔者说:”古人法传古人情,今人法传今人情,他法传他人情,我之法传我之情。情既不同,法岂可同!”他在努力探索“隶书三体”新的表现手法,往往远离传统观念中的中国书法概念而遭到有些人的责难。但我是了解他的,他对传统的研讨所费的精力远超某些高唱“传统”人的几倍。他只反对机械模仿而已。他对古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作过认真临习和潜心研读,对中国书法的历史延革、派别分岐有很深的对比研究。作为漯河大学美术系教授,他也曾受到周慧珺、陆维钊、章炳文、张万庆、邱振中、陈传席等名家的影响,但他把这一切都化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他说:“我不能把自己的作品化入别人的风格和技法之中。”而是恰恰相反,把别的当今名家的艺术营养吸收过来化为自己的营养,关键是如何来“化”。他反对摹仿,追求创新,在自己的书法中广泛吸收其它书体的因素。以至他认为只要这些因素能很好地传达出自己的审美理想,就是有用的。他说:“我不担心失去什么传统,生活在祖国土地上,生活在民族文化中,即使想割断传统的影响也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同龄书家中,董果银属于兴趣修养广泛的类型。文学、音乐和美学是他所好,他赞赏李白、苏轼、辛弃疾。力图把他们的浪漫主义风格和豪迈的气势融进自己的书法中,他对中国书法的变革发展有自己的冷静分析,论文《二次“隶变”与隶写“三体”》中的独到见解,我想将慢慢会在书法界引起重视。

  观看他的书法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八条屏巨幅,笔法熟练自如,硬朗劲峭,顿挫分明挺拔。每一字的主笔和整字的势均采取落笔而重收笔轻的手法。可贵之处在于重处不臃肿,轻处有收劲,字的结构轻重搭配得宜、疏密对比自然合理。在重心平稳、结体合理中注意了形态欹側的变化、如第一行四字都有捺,然各又不相同。全篇数字在撇与捺笔上又各具恣态,有的凝重、有的轻捷,处处倾注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书写才情。全篇114字一气呵成,书写气息穿越感、节奏感强烈,看不出何处有断裂之笔。所以此作具有以帖化碑,碑帖互融,隶书行写化的独特韵致,写隶书能不呆不滞是不容易的。唯感不足的是个别字似乎有点习气,如“裹”、“引”、“宗”、“看”的竖画,落款字“辛卯”等的转折处,似当尽量避免之。”

  当笔者请董果银谈谈他在隶书三体创作中的感受时,他说,古今书家有一个共性是强调“基本功”的训练,但是不同的是,书法家所走过的和正在走的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书法界这一群体中各个不同的个性。对传统的书法精品“察之尚精,拟之贵似”是非常必要的,但贵似、乱真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要按照自己的审美表现需要进行取舍。从中悟出道理,而后熔冶变化,化古为新,古为我用。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字内功”。有了这种功夫,作品就能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功力内核,经得起反复推敲。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接着他又与笔者谈到“字外功”的问题。他说,一位书家只靠传统功力,长年累月埋头临摹古碑帖,是创作不出精妙作品的。还需要具有开阔的胸襟,高尚的人品,广博的学识,以及人生外与内的丰富阅历。书写中把灵感情绪、审美意趣等等与书写内容自然地融为一体,做到既有变化,又物我为一,才能形成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他反复强调,书法家要有多方面的学识和修养,特别要增强哲学、文学和美学的素养。他认为,哲学的思辨,诗词曲赋的抑扬顿挫,美学的阳刚与阴柔,都会对书法本身产生强烈的影响。至于绘画、音乐、舞蹈等姐妹艺术也同样能丰富书法本身的内涵。师法自然万象,猎取万物精灵,“搜尽奇峰打草稿”尤为书法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指出,学书者如能心中带一个“字”,有意向书外求之,那么天地山川、宇宙万物,能类似于“字”又益于“字”者,皆可涉猎。如果不与“汉字”相联系,即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能成为学者,却未必有助于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他接着就滔滔不绝起来,说80年代初上大学时受学术指路人耿占春的影响,大量阅读吸收了西方美学、哲学、文学、艺术理论等学术名著,喜欢中西文化的比较性思考,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识见迥异。重视艺术的创造心理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和运用。有胆有识,耻与人同。以想法启动写法,带动写法、形成写法。重视想象力的研究和运用,醉心于庄子和尼采,喜欢“跨界”思考、歪打正着、逆向思维,雄视千古、敢于独造。

  笔者认为一个在艺术上有成就的书法家,绝不仅是继承传统,而关键的是要不断探索、敢于创新、敢于刷新。董果银教授并不是一位唯传统是从的守旧派,而他经常思考的事情是中国书法的革故鼎新。他不仅传统功底深厚,而且精通“史”、“理”、“法”、“源”、“变”,即在吃透传统的基础上,洞悉书理。然后深入实际创造中来,观察、体验、探索,熔古铸今,最终才开拓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隶书三体”来。

  (作者张本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作家、书画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