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0371-63752045 0371-63752045
服务时间:
8:00 - 24:00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内页-上部

发布时间:2020-02-24 00:00:00

第九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征稿工作启动,欢迎各地山水画家创作精品参加,为祖国70华诞献礼(组委会电话:0371—63752045  65754017 并请关注近期各大媒体征稿通知)!

画院时讯

资讯分类

通讯地址:郑州市丰乐路与博颂路交叉口路东1号楼郑州市中原书画院  
邮编:450053
电话:0371-63752045 (传真)
63754017(办)
手机:13503814805               
邮箱: 
948057433@qq.com

/
/
/
圆梦人生只为“桥”

圆梦人生只为“桥”

2014-11-17 11:17

 

圆梦人生只为“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  赵日成

 

                                 他创造了奇迹

在长篇纪实文学《艺诲长虹》中,我曾以30多万字的篇幅,翔实记叙了张本平半个世纪的生活和创业历程。如果把这些文字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他创造了人生奇迹。

读过《艺诲长虹》或熟悉张本平的人都知道,本平原来并非书画界中人,但他却以自己领导的中原书画院的名义组织了二十多次全国规模的书画大展,参展书画家广及海内外累计10万多人,征集作品累计11万多件,展出作品累计6000多件,创造了中国民办书画展览之最;他主编并出版了20多部大型书画精品专辑,摞起来有一米多高,重量超过百斤,耗资300多万元,全部由自己筹集,创造了中国民办文化团体编辑出版大型画册之最;他没有受过书画专业的系统教育,对书画理论和创作知识全靠自学,然而,他却写出并出版了张本平文集《艺海放歌》6部、《张本平书画评论集》上下卷累计200多万字的书画评论文章,创造了中国书画理论著述之最;他主编的全彩印院刊《中原书画报》含专刊《当代书画名家》已出版600多期,创造了海内外民间艺术团体办刊办报之最。

这些“之最”,单看数量也许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他创造了奇迹,因为艺术产品主要看质量。张本平这些劳绩的质量到底如何?广大读者观众心里自能秤出斤两。众多信息表明;张本平策划主办的展览、编辑的画册和出版的著作,不仅数量惊人,在质量上也受到广大读者、观众和业界专家及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风靡一时的“张本平现象”讨论和从中央到地方100多家报刊肯定性的评述就是明证。更重要的,这些书画展及为它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涉及了当今时代的大主题——通过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实现炎黄子孙团结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张本平带领他的团队不仅连续举办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届“海峡两岸书画大展”,把两万多部精美画册先后寄到海内外参展获奖者手中,而且连续一至六届组织壮行中原.采风、写生、研讨、展览、交流活动,为两岸书画家深入社会生活,状绘祖国大好河山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采风和创作中,两岸书画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就使他举办的书画展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活内涵,而且渗透着浓郁的爱国情怀。如同把一棵棵品质优良的树苗,栽进中原大地的肥壤沃土之中,结出的必是色味具佳的馨香果。张本平策划主办的书画品牌活动,“当代中国山水画展”系列活动,已办到第七届,不仅在中国最高艺术展堂中国美术馆展出,而且又将此展搬到社区群众当中去。呼唤海内外广大艺术家挥笔泼墨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让老百姓共享精神食粮。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张本平挤出时间先后写出了1000多篇满怀激情的书画评论。对于中原书画院举办多次的海峡两岸书画大展所做的贡献,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观众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原党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将军的评价是:“书画传亲情,艺术促统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的评价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河南省原常务副省长岳肖峡说:“‘张本平现象’……是90年代中国文艺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以民间群众社团形式营办书画事业与书画产业的社会现象,是顺应书画艺术发展规律,使书画艺术直接走向寻常百姓家的艺术现象。因此,我认为,‘张本平现象’是今后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台湾美术家协会主席易苏民赞扬说:“中原书画院是大陆上河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书画研究团体,成员网络全国艺坛精英,普及世界华人社会……在出版的多部丛书中,都蕴藏着和平团结的信息,这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与民族情感的融合,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说是功在中国,泽及华族。”

对张本平其人,《人民日报》以“龙飞凤舞写统一”为题进行重点报道;中央电视台以“民间画院带头人”进行专题报道;《中国文化报》以“张本平勇闯文化产业路”为题进行重点报道;《今日中国论坛》以“民营书画第一人”为题,用个版面进行了报道;《中华英才》以“神州墨海架桥人-张本平”为题,用六个版面进行了突出报道;《美术报》以“民间画院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题在头版头条位置上进行报道;《中国书画报》以“谁持彩练当空舞”为题在头版头题重点报道;河南电视台以“铺桥石子也发光”为题进行报道;郑州电视台以“弘扬中原书画的使者”为题进行报道;《东方今报》先后以8个整版进行专题系列报道……;100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先后报道了张本平的创业历程和骄人业绩,肯定了张本平开创的事业是“创举、善举、义举”和“团结、奋进、爱国、奉献”,在全国书画界引起强烈反响。……

由此,我们看到了张本平二十多年奋斗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他确实创造了人生奇迹。

                                        因为心里有盏灯

张本平经常对朋友们说:“我这个人,就像我的名字,本来就平平常常。”一个平常人,何以创造这般奇迹?他实实在在地承认:“因为我心里有盏灯”。

在《艺海长虹》里有这样的记叙:小本平从小就爱听战斗英雄故事。有一次,当他从老师嘴里得知,他喜爱的英雄故事都出自作家之手时,便激动地说:“老师,我长大也想当个作家,编好多好多故事给小朋友看。”老师说“好,有志气,将来老师也要看你写的书。”从此,“长大当作家”便成了他的理想、他的梦。长大成名之后,他在《我的人生之路》中有这样的回忆:“…不知怎么,我总觉得文学就是我的母亲,置身于文学创作中,就像置身于母亲的怀抱,望着那盏永不熄灭的煤油灯,再望着母亲那慈爱的笑容,觉得她那么博大而仁慈,她那么宽厚与包容。母亲啊母亲!您是位伟大的母亲!”

这段深情回忆明白勿误地告诉我们:本平对文学的感情就是对慈母的感情,在他的记忆里,慈母永远与那盏小煤油灯在一起,正是这盏灯,给了他光明,陪着他夜读、写作,指引他走进文学殿堂,使“长大当作家”的梦想成真。由此可见,他的文学理想一开始就在正路上。这种理想不论是原发动力还是发展方向,都与人民群众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相一致。正是这种纯洁善良的文学理想,像一颗闪亮的火种,成为他成长、奋斗的最初动力,在他以后的艺术道路中熠熠发光。

然而,理想之路并不平坦笔直,它有崎岖曲折的羊肠小道,甚至有沟谷深涧与悬崖峭壁挡住进路,这就需要迂回前进。

迈进青年时代的张本平,正遇上天昏地暗乌烟瘴气的“文革”,“四人帮”打着“停课闹革命”的旗号,把广大青少年推进造反的浊流。他高中毕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组剧团唱豫剧,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送进千家万户,把美好的艺术送给人民。这在当时官办文化一统天下的情况下显得有些“出格”,但它却是大众文化生存发展的真正出路,这对张本平步入中年以后的文化追求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清醒地认识到“文艺必须为人民”。这无论从观念认识上还是从思想情感上,都在他的心碑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为实现他的“艺术为大众”的理想进一步夯实了坚实的思想感情基础。

粉碎“四人帮”以后,张本平被压抑已久的求知欲和创作激情像火山一样喷涌而出,他决定为自己“充电”、“补课”,报考了北京人文大学文学专业后,他以超乎寻常的勤奋和毅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博得老师的器重和厚爱。在老师的关怀鼓励下,他胸中的文学之火猛烈燃烧,成为优秀的文学新苗,毕业后立即投身火热的农村生活之中,写出大量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并多次在河南省、周口市获大奖,并两次受到河南省政府的奖励,成为周口、郸城两地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张本平深刻认识到,一个有志于文艺事业的人,选择哪种艺术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把艺术真正还给人民。这段曲折的人生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看到了人民对文化的迫切需要。他认为,把艺术还给人民,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受到这种理想和追求的强烈驱使,他又迫不及待地选择了自己并不十分熟悉但中原父老乡亲却特别酷爱的书画事业:创办中原书画院,以书画的理念来陶冶广大群众的情操,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在书画事业中,他选择了“架桥”,即搭起一个平台,让广大书画家的优秀作品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充分展示,让广大观众有机会亲自观看这些优秀作品,把书画创造者与书画欣赏者连接起来,构建一个利国利民又有利于书画事业发展的大市场。与此同时,他每天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地学习与写作,他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没逛过大街和公园,没有进过舞厅和赌场,夜昼加班为广大书画家树碑立传,没有一天不读书,没有一天不写文章。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一篇篇书画理论文章先后在《求是》、《美术》、《今日中国论谈》、《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报刊发表。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终于圆了他的作家梦。2004年他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并被当选为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政协十二届委员;2008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任命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成为人们刮目相看的作家、理论家、活动家。

                                  在没有路的地方跋涉

在张本平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刻苦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成就自己的作家梦。由于学业有成,回乡后在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中崭露认角,被政府破格录为国家公务员,有了“铁饭碗”,正当亲朋好友为他拍手祝贺之时,他居然辞掉“铁饭碗”,重端“泥饭碗”,搞起书画展览了;为了办好书画展,他申办了一份河南省内资刊号的《中原书画报》,免费发给读者。为了办好书画报,他找最好的印刷厂,用最好的纸张,把书画报办得图文并茂,人见人爱,每期都能主动地及时地寄到全国书画家和文化部门领导手里。如今,这张彩报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最好的书画交流平台之一;为了扩大书画交流,他又把视野扩展到海峡两岸甚至东南亚华人世界,用书画艺术架起了海峡两岸的连心桥,为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贡献力量……。

谁敢让名人字画下乡走基层?谁能使这些高雅贵重艺术进村入产?张本平敢这样做,他也确实做到了,干成了!他自从辞别了“铁饭碗”,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农村集市及场院里办书画展,让乡下人开眼看名人字画。后来,他又在城乡结合处的郑州市郊宋砦村,与村委会联合办展,硬是把名山大川搬进村,参展作者之众,地域之广,作品之多,规模之大,观众之踊跃,前所未有。也许有人会说,不都是一些不识几个大字的芸芸众生么!是的,他们之中,也许没有多少书画行家,但他们却是文化艺术之花的土壤,中国文化艺术的真正创造者。张本平向往的文化之根,正深深地扎在劳动大众的泥土之中。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如今,在中国文化产业的新路上已经不只有张本平的身影了,但走在最前面的,仍然是张本平。张本平正逢中年,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愿他一如既往,不骄不躁,再接再厉,为拓展中国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并举之路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