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0371-63752045 0371-63752045
服务时间:
8:00 - 24:00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内页-上部

发布时间:2020-02-24 00:00:00

第九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征稿工作启动,欢迎各地山水画家创作精品参加,为祖国70华诞献礼(组委会电话:0371—63752045  65754017 并请关注近期各大媒体征稿通知)!

院藏名家精品展销

资讯分类

通讯地址:郑州市丰乐路与博颂路交叉口路东1号楼郑州市中原书画院  
邮编:450053
电话:0371-63752045 (传真)
63754017(办)
手机:13503814805               
邮箱: 
948057433@qq.com

imgboxbg

搜索

so
imgboxbg

名家推荐

河南-王荣生

2020-06-08 10:20

王荣生(师源),1958年生,河南开封人。《书法导报》社长、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六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加坡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华台北书法家协会顾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担任多项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评审监审组主任。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南海、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收藏。执行主编中国书协重点图书《当代书法论文选•批评卷》,出版有个人作品集6种。

 

 

 

 

 

 

收藏热线:0371-63752045 / 0371-63754017

 

 

 

 

笔耕不辍  艺海流香

           

——王荣生书法管窥   张本平

 

认识书法家王荣生是在一次笔会上,品赏他的书法,确实畅人心胸,悦人耳目,能得到一种大美的享受。感觉王荣生的书法干净利落,有浑厚高雅之气韵。他的现场挥毫总是心、手、眼、神、意随笔流转,万物合一,纸面上、墨韵中,似乎包含了宇宙万物,有行云流水、曲径通幽,有翩翩起舞、阿娜多姿,有岚壑松风、猿鸣鹤立,一幅幅神采和韵味兼备的佳作,在其笔下随兴而成,其间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汉字点画线条的结合和墨色的变化,而更多反映的是人生的体验和“心性”的发挥,是他思想艺术上的综合反映,是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与人产生了共鸣,才引发了读者一连串的联想,才使人百看不厌。

王荣生的作品以行草见长,他的行草主要取法傅山并上溯到“二王”一路,自家体格已经显现。用笔娴熟,格调古逸。他尤善于使转纵横,故能笔笔精到,经得起推敲。其带有晋人风度的行草最为精彩。或手札或长卷或册页,一步一景,不激不厉,书卷气甚浓。可以想象到他创作时那种驾轻就熟、得鱼忘筌式的享受过程,所以才会时出妙品,教人眼前一亮。他的作品无论是行书还是隶书,都充满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生动的线条流露了他胸中奔涌的波涛,时起时伏,让人看到作品就会浮想联翩。

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王荣生正是抓住了“神采”这个核心,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在围绕神采、追求神采。这就铸就了他书法鲜明的个性。神采是人们对书法的自省、感悟。诚然勤能补拙,然而有的人一辈了跳不出樊篱,写出的字如同算子,几十年无所变化。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属于灵感上的东西,需要有一点“天分”。为什么是学写字,有的进步很快,有的人迟迟抓不住要领?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个人的感悟不同。王荣生正是由于悟性很高,所以能够一下子抓住本质,悟出妙道。

王荣生十分注重中国书法传统的继承。他认为学书首先要深入传统,真心实意地向古人学习。中国书法历经两千年的衍变与探求,代代书家已将目之所察、心之所悟尽收笔端,钟繇、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大家,早就通过一点一划、一撇一捺,将其情感与悟性在轻重长短、浓淡厚薄、方圆利钝、徐捷快慢里挥洒得淋漓尽致。当今书家要想写出独自的面貌和风格,无疑是面对座座高峰而难越关山,只有在融汇多家之长的基础上,以丰厚的学识为滋养,才能写出自己的新面貌。

王荣生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应自觉主动地关注自然和社会,了解历史和自己,担当必要的社会责任,通过人生的不断的丰富来提升作品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这样创作的作品都会更具文化意义,更有艺术的穿透力、感染力,才能撑起这个时代书法艺术繁荣和发展的天空。王荣生敏于行动而不事张扬,修得一身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我们阅读其作品,真心感受到文气与灵气的交互作用,柔中有刚、刚柔并济。这与其人格境界与审美境界的高度是密不可分的。其笔下的一点一画流泻的是心灵的迹象。

笔者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媒体发表关于书法的言论时,一再强调当下书法之内核必须“脱俗”。在王荣生的书法中,首先看到的便是“脱俗”。在其不求工整,但求随心的书法,看不到今人书法中常见的烟火气,也看不到中青年书家中常见的飞扬与跋扈。相反地,一种沉着,平静,平淡,冲和,雍容……等气息充溢其间,显示出他的练达与冷静。应该说,王荣生并未拘泥于任何一家,甚至看不出他临摹古人的痕迹。这正是其特出之处。他在博采众家基础上,游刃有余,无法而法,以其文人固有的内敛抒写着一种真性情。看得出来,他在运笔时几乎不假思索,完全是一种随性自适的心境。观赏他的书法,几乎看不到各种杂质,一种非常明净而恬淡的气息扑面而来。很显然,这不是从临池中可以获得的,而是一种内在的修为与润物细无声式的累积外发而致。

王荣生在继承发扬传统书法艺术的同时,研究并发展创造了自己的风格特色。他的书法艺术从笔力、章法、神韵、气势上有独到之处。他的书法有三大看点:一是新,源于传统而不随众流,书风清新;二是奇,榜书高古雄奇,以帖融碑,大气弥漫;三是作品留美、润胜,跌宕和谐,不激不励。他的书法还有四大特色:融碑铸帖,个性鲜明;传统功力深厚,出二王一脉,真、草、隶、篆四体皆能,法备字精;书存两气,有金石之气,有文人之气;简约醇厚,久品怡神。

王荣生在追求艺术的同时不忘书法的美学价值。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怎样变化,作为艺术的书法,首先应当是讲究美的,因为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是人类审美体验的外化。书者,抒也,抒情是书法美学的基本特征。书法之美学价值,不仅在于能创造审美意象,更重要的是能抒发书家的情感和意趣。因此,40多年来,废纸当用车载,其中苦乐自知。他谦虚地说:“原以为聪慧、勤奋,学书不难,然而学海无涯,坐上船就没有上岸,到现在还在苦苦研究和临帖。

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的中国人面临着“上下文化的分野、雅与俗的内涵不断被重新界定之际”。的确如此,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如此,在知识界尤其如此。当一向被认为是雅文化代表的中国书画,同样也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雅”与“俗”的抉择。对于很多书画家而言,如何在当下浮躁的文化生活中回归到一种传统文人的笔情墨趣,重拾传统文人之风雅,实在是一道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品读了王荣生的书法后,颇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他的作品以其独有的笔墨与别具一格的造型技巧,诠释了当代文人的另一种精神世界,同时也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解答了这道难题。一种久违了的文人雅趣,在他的书法中展露无遗。

王荣生爱读书,能诗文,善于思考,不盲从,不追风。他既注重书法技法的修炼,又能从文化、心性、品格、怀抱上不断锤炼,以期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诚然,书法的技术十分重要,历史上任何一位大家都经历了由技入道的过程。被誉为“三大行书”的《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帖》无一例外都是“无意于书”的文稿,但都写得神采飞劝,笔势雄奇,得自然之妙,可谓无意于工反而极工。但只在技术上下功夫,没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厚的生活阅历做支撑,也很难提升书法的境界,所以从古至今能成为大书法家的都是大学问家和政治家,就是这个道理。王荣生的书法创作大多是书写自己的诗文,偶尔选录古人的诗文佳句也都是有感而发,并加以题跋和诠释。这对当今一片喧嚣、缺乏文化内涵的书坛来说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古有“智永练字,退笔成家”,而王荣生是学书先从篆隶入手,再到从苏轼、张瑞图、黄道周、傅山,从临摹古人到临摹近现代大家,他广临百家而大受裨益。“池水尽墨”成张芝,“蕉叶成冢”有智永。靠这种锲而不舍、磨杵成针的奋发,王荣生的书法艺术终于在当代书坛脱颖而出。

王荣生书法艺术不但有深厚的功底,在当今争名夺利、心性浮躁的时代,他却是一位非常低调、埋头创作而不去刻意炒作的艺术大家。他将行、草、隶、篆、甲骨容纳于胸,在书写诗词歌赋的时候下笔有神,有行云流水之美、刀削斧砍之势。

笔下有无灵性,是书匠和书家的分水岭,是作品低俗与高雅的界桩。古人常以大自然的变幻誉书法之奇美,钟繇如“云鹤游天”,王羲之若“虎卧龙阙、龙跃天门”,卫夫人将万载枯藤比作垂笔、把高峰坠石比作点笔,孙过庭《书谱》更将大自然对书家性灵的启迪说到了极致。王荣生从这些书法之道的阐释里,深知“师法自然”的重要,他不仅经常到摩崖石刻、禅寺碑林去参悟,更陶醉忘情到名山大川中去体悟大自然的天然之美,从中吸收来自大自然的灵气仙风。所以,我们都能从他的书作中品读到一种天然之美,感受到物化了的点线、墨象、变化等形式美,才能在书家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同时,成为鉴赏接受中的美感本源而感动读者。王荣生的书法创作,同样把此作为深化书法内涵的努力方向。

书法的根基是文化。学习书法的过程不仅仅是技巧醇熟的过程,更是教化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书者既得到了书“化”,也获得了文“化”、人“化”,可谓得之“大化”。从古到今,每位真正的书法家都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于右任、沈尹默、启功等,无一不是文化大家。他们精通经史子集,以“我笔写我心”,将自己的心灵通过笔墨铺呈。王荣生追寻他们的脚步,手不释卷、鉴古读今,努力加深国学修养,自觉做到“见我心”,从古圣先贤那里探寻真理,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博取古人的淡泊明志,实现自己的明智快乐。他居报社领导岗位20多年,兼济与独善未曾相离,于书艺情有独钟又不仅止于一技,而是善于思考,以学养至超迈之境。

书法的境界就是做人的境界。王荣生有着弘扬雄强儒雅的书法艺术特色。笔者认为结体造势、用笔取势、修养气势是王荣生书法艺术的重要特征。他在结体造势上遵循了传统文化阴阳和谐的哲理,并融入书法创作的核心理念。他结体修为体现了阴阳的不断转换,呈现给世人的是一幅幅阴阳和谐、浑朴自然的大气之作。《孙子兵法》曰:“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他自觉将兵法与书法相互参透,采纳兵法中“势”的含义,将“笔势”化解为落笔之前的一系列动作所蕴涵的未来趋势。他把疾涩这两个对立的事物统一到笔势之中,疾为阳,涩为阴,以涩为要,疾中求涩。整幅作品像美妙的音乐一样富有节奏感。他的作品起止快意,行笔爽健,尤于转折处见方圆敛纵之变,既有苍劲、奔放的阳刚之美,又有百炼刚化为绕指柔的品性追求,呈现静若山安、动如泉注的雍容儒雅、超然洒脱。他重视中侧锋的互用。在主笔中采取侧锋入笔,中锋行笔,侧锋收笔;在副笔和余笔中采用侧锋的笔法,这种方笔的点画给人斩钉截铁的雄强视觉。

他说:“研究中原书风,其实也就是研究我自己。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雄强和豪放就是河南人的个性,把河南人的性格寓于书法的风骨、风神和风韵中,这个结合物聚焦起来就形成一股书风流派力量,这股力量则可以称之为‘中原书风’。让人们看到书法艺术里所蕴涵的中原人文风貌。”他的书法感人之处,正在于劲速与迟留的完美合一,更出于性情豪爽与传统守望的有机结合。

王荣生1958年出生于历史悠久的河南开封,现为河南书协副主席。他的书法,就像饱览浩荡起伏的中原山川。既有嵩山的雄强,又有大海的宽博:既有黄河的奔放,又有金水河的清媚;汇儒、释、道三境界,集兵法、书法之精华,是“中原书风”的典型代表。

王荣生在做人、书法方面一贯追求着中庸之道。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幼年家境贫穷,生命中的苦难和磨砺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经验,他没有顺境中常见的娇蛮和浮躁,也没有逆境中的消沉和茫然,有思想,稳扎稳打,敢作敢为。在从政期间,刚正不阿,对个人得失从不计较。

王荣生楷行草隶等各书体皆有大成,在楷书中培养规矩整齐的性格,在行书中追求灵动精妙的变化,在草书中抒发纵任奔逸的情感,在隶书中体验庄重平和的心态。他的书法作品以雄强为风骨,这不仅仅是个人性格偏好的结果,更是书者人文精神的体现。他在儒家文化中,体现了一种不可阻挡的生命力,一种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历代文人口中所说的大丈夫气概。他把书法当成一种使命和责任,以雄强书风为民族精神提供支持动力。在创作过程中致力于去除绵软无力的地方,使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喷薄而出的生命力,一种情感发泄的张力。

王荣生的书法作品以笔墨雅致见长。他说,我从不敢把书法当作“玩”,而是当作我的生命。他博览群书,对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致力于运用书法这种载体提供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其次展示的是气息静谧的心灵境界。第三提供的是简远和谐的精神家园。他的作品力求回归到“看山还是山”的境界,反映出“山”的生命本质。第四可回味的是精致韵美的笔墨技法。他认为一个笔画的起始终止是反映精细韵律的重点,必须在这些细小的地方下功夫。他的书法作品中的行书、草书看似一泻千里、恣意随性,但无时无处不在追求着考究和雅致,痛快放达的背后是细细的琢磨和苦苦的探索,最终实现技与道的完美结合。

王荣生的心性是纯朴、刚正、坚毅、果敢的性格;他的书法是儒化的,雍容儒雅、端庄肃穆已成为他书法作品的显著标志之一。他说道:“我注意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儒、释、道思想,如儒家的仁爱、中庸道德观,释家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境界,道家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理念。”他在博采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之众长,其书法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正气凛然、仁德敦厚”和“精气神”。他的书法艺术既含有浑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个性张扬的现代审美精神。行云流水般的行草书中显现出其充盈的才情和潇洒的气质,点画精到,出规入矩,且潇洒自如。重师承法度而又不妨碍感悟流露,已达到性道一体,道法自然之境界。

文学讲究语言,书法讲究点线;文学以形象娱人,而书法是以气象、品象夺人;文学主张意蕴,书法同样讲究意趣、意味。书法与文学水乳交融,成为文学的载体,好的书法作品都是文与字的珠联璧合。王荣生书法的独特风格已为国内外书法界所称道,多次被邀请赴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展出作品。有大量作品被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友人及诸多博物馆收藏。

王荣生担任《书法导报》总编辑,责任重大、工作繁忙,闲暇的时候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把书法写得如此精妙,可想而知,他是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做出了相当多的牺牲的。“筑路不见山”,王荣生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筑路者,在他的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踏不平的高山。正是他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造就了他这样一位著名的实力派书法大家。

王荣生从来不称自己为大家。他乐从良善,敦崇清正,言而有信,宽厚而不失机智,自信却不骄狂,谦和但不卑怯。这正是艺术大家应有的品格和风度。

 

(作者张本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作家、书画评论家。)